close

【聯合報╱記者洪敬浤/台中報導】

2007.08.17 04:02 am

28歲女研究生去年血便,檢驗出第三期大腸癌,原來她嗜吃碳烤食物致病。

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,大腸直腸癌患者激增,也有年輕化趨勢,呼籲改善飲食習慣,確保健康。

廖姓女研究生在去年5月血便,就醫誤診為痔瘡,拖了半年後,因腹痛如絞,到台中榮總一檢查,證實是大腸癌第三期

,已轉移到淋巴結,開刀切除近9成大腸,只剩20公分。

患者才28歲,沒有家族病史,醫師深究後,原來她愛吃碳烤食物,每周吃烤玉米,還經常到燒烤餐廳大快朵頤,才因此致癌。

王輝明說,未滿30歲的大腸直腸癌患者越來越多,舉例來說,他以前一整年的癌症病人數約14人,現在半年就超過,年紀都未滿30歲。

王輝明說,嗜吃肉類、燒烤食物者,一旦血便或大便習慣改變,應即就醫,超過40歲應逐年驗大便潛血;如有家族病史或年滿50歲,

應每年篩檢及早治療。

【2007/08/17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image image image

Colon Cancer 摘自:http://www.jetnetonline.com/content2.html

大腸癌將成港人頭號殺手

         香港防癌會表示,此病雖然沒有年輕化趨勢,但本港人口老化,市民運動量不足,慣於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。近十年來,大腸癌的發病率在世界各地都有上升的趨勢,更躍居香港癌症的第二號殺手,每年新症數目超過 3000 宗,若成年人吸煙數字繼續下降的話,數年後它有可能取代肺癌成為癌病的頭號殺手。市民應控制體重、少吃紅肉及醃肉,可減低大腸內壁與致癌物質的接觸。

大腸癌急升

         大腸癌個案上升主要與人口老化及高脂肪飲食習慣有關,患者大部份為 50 歲以上,發病年齡中位數約為 70 歲, 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,03 年全港共有 3200 多宗結腸直腸癌新症,死亡人數有 1500 多人,男女患病比例約為 1.3 比 1。

早發現有救

         大腸癌患病初期的治愈率高達九成,港人應警惕大腸癌的徵兆,及早診治。近年醫學界對於大腸癌的藥物和化療技術有持續的突破,如能及早發現,手術後的痊癒機會很高。

         一般腸癌病徵為大便帶血及分泌液、嘔吐、貧血及體重下降。由於早期病徵並不明顯,加上都市人經常出現便秘,令他們減低警覺性,10 至 20 % 腸癌患者在第四期時才發現患癌(已擴散),減低治愈機會。

一項調查顯示,在約 1000 位被訪者中,雖然有 860 人認識大腸癌,但只有 50% 被訪者能說出「異常大便情況」是大腸癌病徵之一。調查又顯示有 66% 的被訪者不知道大腸癌的檢查方法,反映港人普遍對大腸癌缺乏深入認識。

早期病徵不明顯

         大腸癌的早期病徵不明顯,一般市民難於察覺,建議五十歲或以上、沒有病徵的市民,亦要定期進行大腸癌檢查,而家人或個人曾患有大腸癌及大腸息肉的高危族,更需與家庭醫生訂定合適的檢查計劃。

         假若經常出現大腸癌症狀,包括反常的大便頻密程度和份量;糞便過幼或呈黑色或有血絲,大便時發現血跡或發現廁紙帶血,腸痛等症狀,應及早就診。

         大腸癌個案上升,患者大部份為 50 歲以上,發病年齡中位數約為 70 歲,只有 30% 患者在第 一期及第二期時發現,30% 是在第三期才發現患癌,15%更在大腸癌末期才知曉。

大腸息肉十年內可變癌

       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,因有病徵而接受內窺鏡檢查後,約有二成患有可演變成大腸癌的息肉。有醫生指大腸癌是由一粒細小息肉,經過十年時間演變成大息肉,再變成大腸癌。

        本港少於一成患者屬遺傳,一般在 20 至 30 歲病發,整條大腸可能有超過 100 粒息肉,這類病人可接受基因測試;另一致病原因是生活習慣,如多吃紅肉,因紅肉脂肪高,增加病發率。

        不少大腸癌病人初期病徵不明顯,最多人有的病徵是肚痛,其次是屙黑屎、屙血及大便習慣改變。所以若能推行大腸癌普查計劃,讓病人及早發現息肉和予以切除,即可減低大腸癌的病發率。

新藥治腸癌月須六萬

結腸直腸癌為香港第 2 最常見癌症,最新醫學報告指出,一種名為 Erbitux 的標靶治療藥物配合標準療法使用,能有效延長末期腸癌患者的性命達 9 個多月。不過新藥藥費較一般化療費用高 2 至 3 倍,每月達 6 萬多元,病人未必能負擔高昂藥費。

根據美國臨床腫瘤科學會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,1100 多名末期腸癌患者使用標準的療法無效後,如配合 Erbitux 標靶治療藥物作混合治療,能有效延長 9.2 個月性命、減少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及有效控制癌細胞擴散。

試用精神好無甩髮

56 歲的黃女士 01 年發現大便帶血,因為工作忙碌,其後又被醫生誤診為痔瘡,至她發現患腸癌時,癌細胞已開始擴散。她接受化療、電療後仍兩度復發,今年初開始試用新藥後,感到精神好轉,沒有頻頻甩頭髮,但面部卻長出很多暗瘡,手腳皮膚亦較以前乾燥。

新藥較一般化療費貴 2 至 3 倍,以每兩周注射 1 次藥物為例,每月藥費可高達 6 萬多元。雖然此藥已被正式列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內,但當局沒有資助,病人須自費購買,未必每位病人能負擔高昂藥費暫時延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razypee 的頭像
    crazypee

    crazypee

    crazyp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